芦鸣说《山海经》:九鼎图与世界地

2020-07-16 16:35


  芦鸣说《山海经》:九鼎图与世界地理北宋有大规模的海上贸易,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明朝有大规模的海上船队,故有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它们的发展或许与《山海经》世界地理的认知有关。所谓“禹鼎”(九鼎)是远古人类描述地球的地理与人类的生理的一种称谓,人理和地理在远古人类的思维里是不可分的,它其实就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体系的来源。换句话说,远古人类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对于地球之山脉地形、河流海洋之走向的了解也很可能超出了现代人的想象。如此解读就可以理解欧阳修当年在面对《山海经》这部连司马迁都“不敢言”的奇书时,明确面对《山海经》图下的清晰结论:即九州与九鼎的概念是一致的。

  既然“左图右书”是古史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山海经》古图在历朝历代的研究中甚至被明确的指出是九鼎图,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令人最迷惑不解的大问号?当年所有的这些学问大家在说九鼎图时,为何没有一人哪怕对九鼎图之形状透露一点具体的细节?

  笔者以为,他们要么确实无法复原九鼎图的原貌,要么明明知道却三缄其口。首先,有关九鼎的传说发生在先秦以前,据传九鼎曾经是夏商周时代不可或缺的王权重器,有传是由九个鼎所组成,也有说只是一个鼎,作为九州的象征。从欧阳修一句“夏鼎像九州”来看,欧阳修《读山海经图》一诗解读出的结论是九鼎就是一个鼎,因为九州也只有一个九州,往大里说,最大的九州是宇宙,其次是地球,再其次是人。如此解读有人就会说,难道远古人类早明白地球是圆的了?以笔者的观点,古人不但智商一点不比现代人低,而且视力还肯定比现代人好,何况他们那时的“闲人”可能比现代人还更“贤能”!他们看着日出日落、月亮星辰的时间一旦够长,其中若有人整明白人类所置身的所在,也是像太阳和月亮一样圆圆的,那也是很自然的事。所以我认为,地球上比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更早知道地球是圆的一定大有人在。

  假如陶渊明、欧阳修他们知道所谓的九鼎图不过是由一男一女这两个人形或就是一个人的两面所组成的话,他们应该就有充分的理由不对九鼎图的形状加以说明了。其中的隐情恐怕是说了不但没人信,还可能被人当成神经病,或者就是属于天机不可泄漏的范畴了。即使到了今天,你告诉世人,整个地球的结构从本质上说其实和人体的结构是一样的,现代人的反应恐怕比古人还要麻木和难以置信。但是你如果换个说法讲:人是个小宇宙。相信的人似乎就比较多了。既然人可以作为大宇宙的一个缩影,那么人作为地球的一个缩影就应该更好理解了,不是吗?因此,所谓的天人合一,无非是要强调天象、地象、人象都是一个相,而以十二个三角组成的九鼎图恰恰是表现这一本相的最完美图案。

  因此,把世界地理的经纬直接浓缩到九鼎图中是完全符合以上所叙述的逻辑体系。想想看,我们人体的70%是水而地球的70%也是水的这一现象,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地球也像我们人一样的有血有肉、有心有感情?所以现代有科学家认为,宇宙也是一个有意识的有机体。

  对于人类与生命起源的探索,我相信人类从有主观意识的那一刻起就从未停止思想过,而其中一部分作为人类群体意识的代表人物则有能力发现和总结客观规律。比如九鼎、河图、洛书及至易经八卦之类应该是人类在发明文字之前已完成的。恰如上篇所提出的人类对全球地理与生态的认识是完全有可能比现代人更深刻,其根本原因在于,古人类曾经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一直与大自然有着更加密切的互动。他们无论是对山山水水还是对动植物的认识,都有可能比现代人强得多。比如“神农尝百草”之类的传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像《山海经》这样一本涵盖了丰富知识与思想内容的地理著作,其来头自然与人类的漫长迁徙历史有着深厚的渊源。

  姑且不论人类在过去的几百万年里可能有过多次文明的蛛丝马迹(考古学方面似乎已有若干证据)与说法,若以过去十万年的一段历史来看,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所有智人都起源于非洲的一个地方和一个人种,全世界的人类都是从非洲走出来的。人类走向全世界的途径无非二条,即山路和海路,也可以说是“山海径”[]。现在,若把神秘的“夏朝”当作“下朝”来看待的话,三万年前集中在沿海及三角洲区域的人类正好都可以归入“下朝”的范围。这就是《山海经》产生的大历史背景。如此看,人类在三万至一万年之间,很可能有一个发生于全球沿海地区与三角洲地带的世界性文明(最新研究发现三万年前地球发生过第三次人口大爆炸,从非洲扩散到世界各地的人类主要是从海路走向世界各地并首先定居在沿海地带的),而《山海经》描述的或是那一时期的史前史。应该说,人类对全球地理的宏观认知首先是从海外开始的,这是为什么《山海经》的第一国结匈国从《海外南经》开始,然后通过四大洋的海路将《海外南经》十二国连接起来的起因。

  既然人类在10万年前开始的大迁徙过程有机会及能够积累全球地理的知识,那么当人类在三万年前进入一个文明期时,人类的智商和创造力也可能达到过一个顶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写《理想国》内容中的亚特兰蒂斯古国是取材于史前史的传说,而“禹铸九鼎”的潜台词也脱离不了“理想国”的思想,它们可能都来自上古文明所残存的记忆片断。《山海经》和九鼎图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及完美设计,若没有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背景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关于这一论点,前不久法国发现的肖维壁画[]可以用来做其中的一个证据(如图)



肖维壁画

  那是正好三万年前的人类所画的绘画,其水平绝对可以和现代画家的最高境界相媲美。同样道理,如果三万年前的法国画家没有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作背景的话,他或她怎么可能创作出那种现代美术才可见的作品?按此逻辑来推测《山海经》及九鼎图,它们应该是上古文明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古人类智慧的最高成就。这个成就体现在其“天、地、人三合一”的“阴阳三合”哲学思想体系上,其最具体的表现形式,是将世界地理和宇宙都装在了九鼎图上。

  《山海经》全书记载了550座山,蹊跷的是,河图上标明的点总共是55个,他们俩的总点数之和的单数(5+5+0=10)是相同的,不知当时画河图的作者在利用河图暗示什么?河图传说是由龙马背来的,而洛书则是神龟背来的。既然都是传说,我们是否可以根据龙马所暗示的信息推断河图的来头与陆路相关,根据神龟的象征性推断洛书与海路相关?用最时髦的话讲,河图、洛书是人类社会自远古以来就有的路、海丝绸之路的抽象表达?也就是说,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的交通往来(不以规模大小而论)事实上从来没有间断过。如果有,也只是在相对较短的特殊时期,比如天灾、人祸等所造成的相互隔离期。用这样的推论来谈人类的文明史与发展史,显然说明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文明古国的兴衰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比如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都在证明,东西方交流的历史已推至七千年前,其中的证据之一是中国北方的小米在7600年前已传播到欧洲和印度了。另外一个例子是关于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问题今年也得到了最终的答案。《科学》杂志2015年10大年度科学发现之一:对肯纳威克人的骨架(距今8500年)基因测序的结果表明,美洲土著居民是在15000年前从白令海峡迁徙过来的亚洲人的后代。凡此种种新发现,均可以为中国古老的九州是代表全球的概念提供支持证据。再说,九鼎与九州说的年代,中国也还未形成一统的中央帝国版图,把九州说当成后来形成的中国地理概念应该是把大州变成小州了的。因此,战国时期的邹衍,如果因为获得了相当的世界地理信息而提出大九州的观点,也是合乎情理的事。

到此,有人可能会问:你说《山海经》是世界地理志,而且还说九鼎图把世界地理都装进去的基本依据在哪里?笔者在此可以将《山海经》全书十八卷的每一卷经的名称与方位符合九鼎图结构的图文作一下简要的说明(参考下图):《山海经》《山经》共五卷,《海经》共十三卷,其中《海外南经》与《海外西经》正好对应《南山经》(共分三经)与《西山经》(共分四经);《海外北经》与《海外东经》正好对应《北山经》(共分三经)与《东山经》(共分四经);剩下的共九部经对应的恰恰是《中山经》里的十二经,也就暗示《中山经》里的所有山都坐落在“海内五经”(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海内经)与“大荒四经”(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的区域内。

最奇妙的是,《山海经》九鼎图的结构与当今世界地理的结构可以相对应。比如将世界地图当成是九鼎图的形象,那么,非洲与欧亚、大洋洲为人身的一面、美洲为人身的另一面,南极与北极分别为人的头和脚,那么整个地球板块的结构和《山海经》九鼎图的结构完全吻合。

很久以前(约6500万年前),地球大陆形成了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与南极洲这七大洲,而这七大洲之七正好与《山海经》“三经四经”的合数“七”相吻合!若从大陆漂移说的角度来讲,最原始的泛亚大陆首先一分为二形成南北两大块。后来,世界刚好被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恰好与九鼎图中十二个三角所配对成的“六合”新概念相吻合。综上所述,《山海经》作为中国最古老与原始的地理志,其山海的范围指向全球地理是再合理不过的一种推测。当代人其实只要非常认真地想一想就不难明白,古人类在几百万年的迁徙过程中,无论是从最初的徒步,还是后来骑着马(被神化为龙马)走过万水千山,还是乘着木筏或者独木舟(被神化为神龟)漂洋过海,那样的生活始终一代接一代连绵不绝。其中有部分人类传承和记下了全球山海形态的可能性要远远大过没记下的可能性,何况人类在地球上还留下了诸如埃及金字塔、巨石阵、玛雅文明等史前文明的迷团。与之相对,《山海经》似乎在用其无懈可击的数学结构所编订的全球地理路线,与其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的大宇宙思维来向现代人提出一个重大的问题:今天的人类会比古人类更理解大自然吗?

标注:

“路径”的“径”与“山海经”的“经”谐音,谐音法是中国灯谜常用的猜制法门之一。它主要是利用汉语同一读音往往有多个形义不同的汉字的特点,假借此字之声音、而指彼字之形义,从而达到面底相扣之目的。故作者认为“山海经”含有“山海径”之意;“禹鼎”则有“欲定”之义。 2. 1994年在法国东南部发现的肖维岩洞(Chauvet Cave)日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已知艺术。 肖维岩洞中共有1000多幅壁画,可追溯到3.6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它们被认为是欧洲最早的人类文化形式。

文章来源:光明网

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interface_toutiao/2015-12-24/14429151.html




会员登录
登录
留言
回到顶部